微孔塑料是一种新型聚合物发泡材料,通常采用超临界发泡技术制备平均泡孔直径 0.01~10 μm,泡孔密度 109~1015 /cm³。其特殊的泡孔结构可以减轻重量与增强比刚度,较传统聚合物发泡材料具有更好的冲击强度、轻量化、隔音和保温等特性

因此微孔塑料在汽车零部件、航空零部件、家电零配件、医疗器械、体育用品和包装材料等行业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并随着制造业对环保、经济性要求的增加,微孔塑料的研究与产业热度也逐年提高。

微孔发泡通常由4阶段组成:均相体系、气泡形核、泡核长大和泡体成型。其中,均相体系和气泡形核对最终微孔密度及均匀分布起着重要作用,是控制微孔发泡质量的核心阶段

均相体系的物态变化图

微孔发泡过程中,因气泡形核前需要形成饱和状态的聚合物/气体均相体系,并充分消除气泡,否则原有的气泡将会影响微孔泡核长大,进而影响最终微孔尺寸与分布密度

而均相体阶段的流变性能直接关系后续发泡成型的工艺效果,黏度是熔体流变性能核心参数,黏度变化会影响后续压降速率和非平衡过程,获得不同的发泡效果。

N₂ 和 CO₂ 均适合作为超饱和气体,化学性质出众且制备成本较低,无毒不易燃,但超临界 CO₂ 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和扩散速度方面优于超临界 N₂。

因此同等工艺条件下,超临界 CO₂ 能产生更丰富的气泡,因此采用超临界 CO₂ 作为超饱和气体的研究更多。下文从压力、温度、CO 溶解量和外力场等方面概述对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及机理,进一步明确均相体阶段流变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

1. 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降低可强聚合物链缠结,提升储能模量,产生冷收缩,降低聚合物链的自由体积,抑制平移运动,进而提高熔体黏度,减小泡孔体积、增加泡孔密度,改善发泡效果

低温有助于增加CO₂溶解度所以高温至低温时低温区间黏度改善更明显因为随着温度升高促进CO₂扩散同时也会降低基体溶解影响增塑效应。但温度过低会增大基体表面张力,阻碍扩散及均相体形成,影响成型质量,故需选择合适温度区间。

降压法不同温度下微孔PMMA制品的断面形貌

来源:工艺温度对超临界CO2发泡PMMA微孔结构的影响

通常温度选择高于聚合物Tg(保证链段运动),低于发泡剂逃逸临界温度(避免气泡破裂),并在该区间内平衡黏度降低、CO₂溶解度提升及泡孔结构优化三者的需求。具体需根据聚合物类型、工艺条件(压力、剪切速率)及目标泡孔形态通过实验确定

2. 压力

在聚合物注射或挤出加工过程中,压力会直接影响聚合物链能,增大动态剪切模量,压缩链间的自由体积,所以增加压力通常会导致黏度快速增加,但不同聚合物熔体黏度对压力敏感度不同,这是因为分子微观结构的区别也会造成自由体积受压力影响的差异

其次,压力增加可以提升 CO₂ 在熔体中的扩散速率与溶解度,进一步增加对基体的塑化效果,影响均相熔体的黏度变化。而泡孔最终成型是通过口模快速压降实现,均相体黏度也会直接影响压降速率

Xue 等通过研究 PS/超临界 CO₂ 熔体的压力与黏度对应关系,发现剪切黏度与压力呈指数函数关系,并采用广义 Cross-Carreau 模型表征了黏度变化。Gutiérrez 等进一步发现压力增加与黏度下降呈对数关系,但在较高的温度和浓度值时,关系表征准确性会下降,这是由于随着压力增加,上述2种相反作用效果,共同影响了黏度变化。

3. CO₂溶解

超临界CO₂对聚合物基体有显著增塑效应,降低基体分子间作用力,减少熔体黏度并提升均相体可加工性;随溶解量增加,进一步减少分子链缠绕,使分子链更松弛、链段自由度增加,在一定CO₂溶解量区间内,均相熔体流动性持续提升。

其次超临界CO₂不仅影响均相体流变性能,还直接影响发泡效果其溶解量变化会改变微孔结构密度及均匀性,而压力、温度等参数通过影响溶解量,使均相体流变性能变化更趋复杂。

总体而言,超临界CO₂溶解量可显著降低基体黏度,但接近阈值时影响趋不稳定。因溶解量受工艺参数影响大,微孔发泡设备中精准控溶仍是产业难题,如反应釜温控依赖外部加热滞后性强,CO₂流量控制反馈难与实际反应阶段精准匹配,不易获得稳定实验效果。

4. 外力场

混合阶段引入剪切或振动有助于降低熔体表观黏度、缩短均相体形成时间,提升生产效率与发泡效果。低剪切下均相熔体黏度降低明显,但随着剪切速率增大,对熔体的黏度影响逐渐降低;高剪切虽有助于增加泡孔密度,但易致泡孔取向严重,影响泡孔质量。

典型剪切黏度曲线,聚合物熔体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显著降低,尤其在低剪切速率区(N1点之前)黏度稳定,之后快速下降,符合"切力变稀"行为。

来源《由 Bezier 曲线构造的聚合物熔体剪切黏度模型》

国内华南理工大学课题组借助电磁动态塑料混炼设备,较早开展了挤出加工过程添加外力场的研究,通过振动改变混炼过程中的能量、动量平衡状态,降低熔体黏度和弹性,加快了均相形成速度,并有助于熔体大分子取向,获得更高的挤出产品质量。

来源:段翔宇.聚合物/超临界CO2均相体流变性能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5,15(09):86-89.DOI:10.19981/j.CN23-1581/G3.2025.09.020.

作者 808, ab